top of page
  1. 患上情緒病之後,到底找誰? 臨床心理學家跟精神科醫生的服務有甚麼差別?哪個才是「心理醫生」?
    學術上並沒有「心理醫生」 這名詞,大家的印象可能是來自電視劇中的「心理醫生」。事實上他們是指臨床心理學家,其實並不是醫生,而是心理學碩士或博士。他們主要提供的心理治療,所以無法處方藥物;需要轉介給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處取得藥物。一般對治療不同類型的疾病和患者都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但是有些會專精於某幾種疾病或治療方式。

     

  2. 你們會提供藥物給我嗎?
    精神科是醫科的一個分支,精神科醫生全部都是醫科畢業生。他們對情緒病的認知是基於生理機制,例如遺傳、大腦傳輸物質、生理疾病影響等等。因此,他們的治療一般都是以藥物為主,心理治療為輔。「情緒病」和「精神病」並不相類同, 情緒病的人主要是情緒失調,而精神病就主要是與事實脫節--幻覺和妄想--思覺失調,但是兩者都是屬於精神科醫生診治。本中心只提供心理治療或輔導服務,但同時為受助者評估情緒及精神狀況,如情況需要,會跟受助者商討及建議同時使用藥物治療,並可推介合適的家庭或精神科醫生,以加快受助者的康復。

     

  3. 心理學家是什麼人?
    心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集中研究人類的性格、情感、思想、行為、智力或成長等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家的訓練與其他學科的治療師的分別就是著重理論和研究結果的應用,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鼓吹透過研究去不斷更新和發現人的心理過程。臨床心理學是應用臨床心理學的原理,為個人性格、行為及智力狀況作出評估、診斷。並且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基礎,幫助當事人解決各種情緒、思想、行為的困難,如過份憂慮、恐懼、抑鬱及與人相處困難等問題。臨床心理學對心理病態的研究較為深入,因此能夠評估治療精神病態上或情緒上較為嚴重的個案。

     

  4. 與輔導員有什麼區分?甚麼是臨床心理治療服務?
    心理學家包括: 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商業及組織心理學家和輔導心理學家等。臨床心理學家會從多方面評估當事人的處境與問題,臨床心理學家可進行各類專業心理評估,運用有系統的診斷方法,給予診症。所得的資料,會配合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治療模式,針對當事人的性格、需要及問題性質,來制訂一套合適的心理治療計劃。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們運用心理學及精神病理學的理論和實證的心理治療手法,去協助受助者處理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問題和增強適應能力。

     

  5. 見了臨床心理學家後,其他人是否會以為我有精神問題呢?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總會有時候需要其他人幫助,例如:有時是身體不適時,需要見醫生;有時是經濟困難,需要朋友或銀行協助;有時美容纖體,也會找有專業訓練的美容營養師;有時缺乏某方面的知識,需要去報讀課程或接受訓練。因此,人生之中在某階段遇到情緒困擾,也是自然的事,接受心理治療去解決問題,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其實接受心理治療並不一定是精神有問題,情緒的困擾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抑鬱症在香港及世界都是非常普遍。並且不一定有病才需要治療,對於一個沒有情緒病的人,心理治療也可以增高個人心理健康指數,更加明白自己某些行為或反應背後的原因,從而改變,增強自己 EQ和逆境能力。能夠積極面對心理困擾和生活上的難題,並且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才是勇敢的表現,並非每個人做得到。 

     

  6. 究竟心理治療是甚麼?
    心理治療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治療方法。治療的目標包括幫助當事人增加對自己的了解,改變對事物的觀點、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反應,提高個人的適應能力及消除心理困擾。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個人治療、家庭治療、小組治療、遊戲治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及心理分析治療等。

     

  7. 那些人需要接受臨床心理服務?
    長期受焦慮、恐懼、抑鬱、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困擾的人士。 遇上成長或適應上困惑的人士,包括面對人際關係緊張、感情受挫、婚姻適應、家庭困擾、學業及工作壓力、疾病或親 人離世等問題。 工作上處於長期受壓、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感到挫敗,以致失去工作信心與能力的朋友。 小孩子或學童的情緒、學習及行為問題;父母管教、夫婦關係及姻親相處等困擾。 患有長期精神科疾病的人,例如: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 性格障礙、智能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等。透過心理評估與治療,幫助當事人抒緩因疾病帶來的心理障礙,提升個人 獨立能力。 患有長期身體疾病的人士,例如痛症、中風患者等,便需要心理上調節與支援。 假如你需要心理評估報告主要為法定用途如法庭、政府、機構或學校,只有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可以提供報告。

     

  8. 甚麼是輔導服務?
    香港的輔導員不少是從資深社工轉型,「心理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是指曾接受了輔導或家庭治療碩士的專業訓練,集中於輔導學的理論及技巧,但是不包括精神病理學和評估的培訓。輔導員主要幫助受助者減少情緒困擾、改善人際/家庭關係和互動模式、促進個人成長。

     

  9. 心理治療或輔導是甚麼?
    心理治療都是一個心理復元的過程,過程中透過輔導員或治療師與受助者建立同行者的關係,透過深入了解和共嗚, 讓受助者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清楚自己和周圍的情況,內在的感受和不被理解的部份得以被接納、被看見,被明白,被理解,以至可以表達自己,更清楚前面的路向和找到更多的選擇和出路。 心理治療較常針對可診斷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例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適應障礙等。而輔導往往以生活上的挑戰、情緒或個人福祉為導向,提高對生命的洞察力,並學習如何有效地克服問題和挑戰,以個人成長為導向。

     

  10. 如何找一位適合我的輔導員?
    基於每位輔導員有不同的訓練背景,首先,你需要對他們的訓練背景有初步的認識,以便選擇合適的輔導方式。可參考我們網頁上的輔導員簡介去挑選適合您的輔導員,我們的輔導員全都擁有碩士或以上的學歷及專業訓練,如仍然不太確定, 可留下您的聯絡方法/致電我們, 我們會於了解您的情況後再推薦相關經驗的輔導員給您,我們擁有多位心理學家及輔導員,各有專長於不同類型的個案,在接收個案時,我們會按個案的性質和需要, 建議最合適的輔導員跟進。 輔導員和受助者是否相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時如果覺得與某輔導員不配合的話,需要盡快表達關注及甚至轉換另一個輔導員,不是每一個輔導員都適合自己。

     

  11. 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的療程一般需要多久?
    在本中心的每節輔導為60分鐘,通常每星期一節。輔導或治療要持續進行多久,需按受助者的情況而定,進度受到眾多的因素影響,包括問題的複雜性及嚴重性、受助者的因素(例如:成長背景、身心狀況、改變動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援網絡和當刻其他壓力源等)和輔導或治療目標等。一般受助者經過8-10次的輔導,已可得到改善,可以深入瞭解和處理自己的問題。一般的小朋友經歷 6-8次的遊戲輔導,也會見到明顯的改善。另在療程中,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會定期檢討進度,而受助者亦可以表達其需要,使療程更配合受助者的需要。

     

  12. 要見幾耐 / 幾多次先好番?
    一般輔導或心理治療時間表是要看受助者的目前情緒的困擾程度、問題的嚴重性及持久性、過去經歷的創傷、目前支援的架構、及需要改變的目標而定。

     

  13. 如何界定自己需要輔導或需要心理治療?
    大部分產品都有說明書,教我們怎樣使用和保養產品,雖然情緒非常影響我們每一天的行為、思想及人際關係等等,其影響力範圍甚廣,但是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處理情緒,無論學校或家庭,都沒有這方面的教導,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在情緒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援,令生活人際關係更好。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輔導認識自己,改進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成長,也讓身邊的人成長。輔導其實是讓人更清楚自己,多看一點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地方,減少盲點;很多人以為自己並沒有很大的問題,也沒有遇到明顯的困難,不需要輔導吧!輔導過程也讓人可以探索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並且尋找合適的方法加以發揮,幫助自己克服所面對的困難。

    如果你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或家庭生活方面遇到困難,或者在愛情或性方面遇到問題,或許是正在應對離婚、疾病或工作轉變等人生中意想不到的變化,是時候尋找幫助。如果你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方面、生命中的選擇、「中年危機」、情緒困擾 (例如焦慮、抑鬱丶強迫症或創傷後遺症)、或上癮或沉溺方面感到困擾,請不能再忽視問題,盡快跟專業的輔導員或心理學家聯絡,作初步評估,並盡早找出和解決問題。

     

  14. 我需要輔導嗎?
    很多人都不知道輔導員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內心的困擾和痛苦,或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恰當的幫助。他們以為改變一些生活的方式,在家中休養一段日子,情況就會自動好轉,可是精神及情緒困擾,並非就可以慢慢消失。 另外有些人士則對於輔導員的工作缺乏認識,認為只是隨意找個人聊天,並不可能解決得到問題。故一 直以拖延、獨自承受或沈溺的方式去逃避。心理治療是運用心理學知識,並對於精神及情緒困擾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法有其專業建議及分析,亦會配合不同的專業團隊,為受助者制定合適的處理方法。讓受助者得到較全面的協助,而非純粹只說出問題。

    根據世界衞生組的調查所得:於2017年,抑鬱症已成為全球的 疾病排名首位,是影響著個人健康及殘障的疾病。全球有超 過300萬人口患上抑鬱症,每年更有80萬人因而自殺,可見情 緒疾患對人造成很嚴重的影響,不容忽視。長者、女性而有年幼子女的,皆是較高風險的群體。事實上,抑鬱症並不可怕,有需要的人士一旦得到適當的治療和幫助,是 可以改善問題,並如常地投入生活。

    如果你現正面對一些困擾,如感情、家庭、婚姻、親子、工作、人際關係或沉溺行為等,這些困擾嚴重影響你的情緒和正常生活,甚至工作或人際關係等,你可以嘗安排一次會面作初步的評估,盡早瞭解問題的原因和嚴重程度,然後決定需不需要繼績接受治療。情緒問題需要及早處理,尋求輔導,切勿將問題拖延,等到情況嚴重才尋求幫助,如果情緒狀況已影響個人正常生活和工作時,問題便會變得很難處理。

     

  15. 我唔知應該找輔導,臨床心理學家,還是要睇精神科醫生?
    如果你現在的困擾和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可以藉着輔導認識自己,改進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成長,學習處理人際或家庭關係,探索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

    如果你現在的困擾和問題較為嚴重,影響你的工作及身體或生活作息,可能需要藉着臨床心理學家服務幫助你盡快解決困擾,盡快復原身心靈健康。

    第一次的面談包括了解受助者問題和背景,初步評估受助者情緒和精神狀況,分析問題背後的癥結,以及初步介入並建議受助者治療的方向和流程,如受助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況已嚴重地影響生活,會建議受助者接受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跟進。

    精神科醫生主要負責專業評估和藥物治療,當中不涉及太多或深入的心理治療,也會按受助者的需要建議心理輔導跟進。

    如果你需要專業評估,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可以撰寫心理報告或評估。學校或機構可以參考評估報告的內容,為被評估者提供適切的支援或服務。

     

  16. 輔導內容是保密的嗎?
    絕對保密。除非獲得受助者同意,輔導員不會向其他人透露受助者的資料和雙方的談話內容。但若遇到受助者表示會傷害自己或他人,或受助者表示將進行刑事罪行,輔導員則無需經受助人同意,輔導員會因尋找求適當的幫助而需要透露部份相關資料。

    治療守則,所有受助者私人身份及與治療面談的內容,資料都屬於私隱,需要保密,所以沒有受助者的書面或口語的同意,所有資料不得洩漏,除非內容涉及兒童被虐待,危害到受助者或他人的安全。如果受助者的年齡尚幼,那釋放任何資料,需要得到其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就算受助者的家人打電話查詢受助者的資料,如果沒有得到受助者的同意,治療師皆不能釋放任何資料。有些受訓期間的輔導員或治療師可能希望錄音或錄影整個面談作為督導的扶助材料,但是仍然需要得到受助者的同意。如果受助者對錄音或錄影感到不安,這會影響受助者的開放性,影響治療效果,則不適宜。

     

  17. 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會用甚麼方法幫我?
    不同派系的心理治療有不同 的理論及介入重點,亦各有優點。 我們採用最新心理學實證的治療技巧,你可以先初步了解各種治療及輔導 方式、主要針對的問題及面談安排等,以找出更適合自己需要的治療 及輔導模式。以下所列舉的只是眾多心理治療中,本中心輔導人員採用的治療方式:

    1. 情緒取向治療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由Sue Johnson 與 Les Greenberg兩位博士共同發展而成的心理治療技術,適用於改善伴侶與
        親子關係。並已累積超過二十年的實務研究,證實其有效性,結合經驗學派、以「成人依附
        理論」說明伴侶關係中的種種問題。

    2. 生命自覺 (Focusing)
        由Dr.Eugene T. Gendlin創立,是一個體驗的歷程,聯繫身心靈的技巧,可用於釐清思緒和情緒
         療癒。充分運用身體的自然智慧方法 ,相信身體內的潛意識,透過身體資源 (bodily source) ,
         去意識身體導向性的感應, 這感應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需要時候就知道自己的方向應該如
         何,這種知曉可以在身體中感覺到,這稱之為「意感」(felt sense),是生命自覺的核心要點。

    3.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 (Somatic Experiencing)
        是一項目前盛行於世界各地的創傷療癒技巧,它是一種「身體覺知」(body-awareness) 的途徑。
        這個技巧是Dr. Peter Levin集四十年的觀察、研究及實踐而來的新方法。他發現,人類天生就有
        能力可以克服創傷所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個基礎上所誕生的身體經驗療法感動了不少人。身體
        經驗創傷療法可以重建自我調適能力,讓曾經受創的人再度感受到生命力、完整與自在的感受。

     

  18. 與伴侶的問題,是否雙方同意,才能尋求幫助?
    與伴侶關係上的困擾,最理想是雙方都願意正視問題,同意一起接受治療。若任何一方求助,心理學 家亦都樂意接見。即使當事人認為一切問題皆由對方而起,能在保密的情況下與心理治療師傾談,一 方面舒緩在惡劣關係中感受的壓力,另一方面了解自己在關係中可作出的改變,都可能很有幫助。有 時一個新的觀點及解決問題方法,一個不同的溝通模式,就可能是個轉捩點,使雙方關係得以改善。

     

  19. 藥物治療對憂鬱有效嗎?
    藥物治療對某些人的憂鬱症狀相當有效,尤其是患上嚴重的憂鬱症及有自殺傾向者。藥物治療主要是平衡腦遞質的吸收,倘若病源是來自外在困擾,心理治療就更見成效。有研究顯示藥物加上心理治療對醫治憂鬱症是最有效的方法。 

     

  20. 我可以怎樣鼓勵親友接受服務?
    可嘗試向配偶解釋家庭或婚姻都是關係的問題,當然需要「一起」解決,單與一個人談是沒有大作用的,「一起」可以讓輔導員從各家庭成員了解整體的問題。如果最後配偶都不願意參加輔導,也不需要灰心,我們相信「誰願意被輔導,就由誰開始改變」,人是互動的,我們可以自己先接受輔導,認識多一些相處技巧,主動作出改變, 因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只要其中一個改變,另外一個也必須跟著改變。

     

  21. 我覺得是我配偶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但叫他∕她去看輔導,他∕她總是不肯看輔導,反而說有問題的是我,我應該怎麼辦?
    在香港一般的心理輔導機構也只會以〔逐節〕方式收費,因為不可能也不現實在未約見個案前已預計需要多少約見次數;另外我們亦尊重受助人可隨時終止輔導,這是基本的輔導精神,讓受助人有自主的能力。本中心絶不會預收受助人輔導費,輔導費用為每次計算,本中心希望每位受助人能按自己的需要,安心地約見我們的輔導員和臨床心理學家。 如果是網上約見的話,可能需要在見面前預交費用。

     

  22. 你們會否預收輔導費?
    在香港一般的心理輔導機構也只會以〔逐節〕方式收費,因為不可能也不現實在未約見個案前已預計需要多少約見次數;另外我們亦尊重受助人可隨時終止輔導,這是基本的輔導精神,讓受助人有自主的能力。本中心絶不會預收受助人輔導費,輔導費用為每次計算,本中心希望每位受助人能按自己的需要,安心地約見我們的輔導員和臨床心理學家。 如果是網上約見的話,可能需要在見面前預交費用。

     

  23. 你們會用催眠為我進行心理治療嗎?
    根據權威的美國心理學會指引,催眠本身並不是一種心理治療,也不是治療一種;催眠只是其中一種手法協助其他的治療,並且催眠對每一個人的反應也很不同,需要很小心的使用。

    "Hypnosis is not a type of psychotherapy. It also is not a treatment in and of itself; rather, it is a procedure than can be used to facilitate other types of therapies and treatments. People differ i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respond to hypnosis."
    來源: 美國心理學會 http://www.apa.org/research/action/hypnosis.aspx

    在本中心會以認知行為治療、生命自覺 (Focusing) 、情緒取向治療、身體經驗創傷療法、家庭治療或心理動力分析治療等主流心理輔導理論協助受助者理解和處理問題; 我們有部份輔導員也擁有催眠師資格,如有特殊情況下,輔導員在仔細和受助者討論後,才會以催眠方式協助受助者。

     

  24. 輔導用甚麼形式進行 ?
    輔導形式以面談為主,接見的安排可以是個人、夫婦、家庭或 小組等。當事人可以在接見前提出安排,再由輔導人員根據個別的 情況提供合適的意見。因疫情或個別原因,也可以透過網上進行,跟一般的面談輔導一樣,是一個專業的服務。尋找輔導員並不代表受助者有精神問題或面對一些很嚴重的事,輔導有如如朋友聊天,但是會有專業的幫助,例如:抒發和的了解內在情緒、減少壓力、認識潛在內心矛盾、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了解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訂下人生新目標及行動計劃、發掘個人期盼的人生、重新建立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等。

     

  25. 如何準備首次的面談 ?
    先把自己感到困擾的問題詳細回顧一下,總結要點,用紙筆或電子方式記錄下來。這包括: 困擾的問題
困擾的因由主觀的感受和程度曾經做過甚麼去嘗試解決問題 ? 效果如何? 難於解困的原因 ? 希望問題如何解決 ? 期望專業人士如何幫助自己?

    首次面談,輔導員一般會先對你的問題作出詳細的評估,才會作出恰當的建議。故此第一次面談時,會對你過去經歷過 的事情或成長過程有較多提問,這樣有可能牽動到你過去不願跟別人談及的地方。故此,有需要作出心理上準備面對一時難以處理的不愉快感覺。有些人會因為積壓太久而感到有釋放的空間,亦有 些人很怕難受的感覺再次出現,而害怕日後仍然要面對相同的感覺或處境,繼而影響了之後參與輔導,這是你面談前需要有的心理準備。最重要是坦誠溝通,盡量將你內心的擔憂和抗拒告訴輔導員,但是,當然第一次面談時,會比較保留,想要表達多少,你是有權利決定的。

     

  26. 如何知道身體的症狀是因為健康問題,還是情緒問題所導致的?
    如果是因為情緒的原因形成,可以透過自覺慢慢消除, 如果看完醫生之後,醫生認為這些身體反應並沒有生理問題,只是壓力的話,這就是表示情緒問題。

     

  27. 如何知道我的情緒係唔係進入危險崩潰的臨界點?
    一般人可能不了解自己的情緒或精神受困擾的程度,已達到需要專業人士協助的界線,其實越是及早發現,對於個人的問題改善的效果越理想。 當你發覺自己的情緒與平常的狀況有差別,包括:非常疲倦、睡眠不好、情緒容易被刺激、失去平常的活力或精力、思想比平時更負面,感到好灰、冇人生意義,這些症狀都在告訴你的身體,已經去到超標的狀態,需要得到外在的支援,只要你對自己的情況有懷疑時, 就是時候去致電心理服務中心,可以與中心的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作出諮詢,一般他們都提供壓力測試問卷、情緒疾病的知識等,有助個人分辨自己的困擾程度,以便儘快找到恰當的方法接受幫助。

     

  28. 輔導服務會唔會變成情緒依賴?
    輔導的歷程是幫助受助者去了解自己情緒問題的根源所在,甚至去嘗試彌補過去成長所缺乏的支持、明白、了解、接納和和認同,因此受助者會盼望輔導員能夠給予以上所缺乏的心靈營養,以至到內心可以漸漸強大和心靈慢慢獨立,因此有一段時間的對輔導員情感的倚賴,也是正常的,和可能是必須治療必須的過程,因此,要區別這個情感倚賴是否幫助受助者成長或障礙受助者過分倚賴,需要區分,而不是全部否定情感依賴是不健康的!

     

  29. 輔導過程會否越見越差?
    輔導的歷程會有情緒的起伏,一般坊間以為情緒越平靜就表示IQ高,越多情緒就表示情緒有問題,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人有防衛機制,容易欺騙自己及身邊的人,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面好平靜,以為自己情緒好健康,其實卻是相反,壓抑得越來 越平靜的人,卻是越危險,因為如果情緒一旦被刺激之後,就會失控,甚至崩潰,令當事人會極度的恐慌,這是因為長期處於 自我欺騙的狀況。相反地如果經常地抒發情緒的人,雖然令人覺得情緒不是10分平穩,但是人卻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態,不會因外在的突發刺激,而導致崩潰失控的狀態,就好像一個高壓瓶一樣,如果每天都讓裏面的氣可以出來疏通一下,就不會 容易去到爆炸的邊緣。所以在治療期間,因為將壓抑的傷口慢慢打開,必定會有一些強烈波動的情緒, 只要給予時間慢慢疏通及了解,這些傷口就會復原,以後就算再被刺激的話,也不會失控或崩潰。 所以治療的歷程中,情緒不會高低起伏,但是真正處理過後,傷口撫平, 以後就不再會有情緒的波幅了。

     

  30. 小朋友幾歲可以見輔導治療?
    小朋友大概兩至三歲已經可以參與遊戲治療,其實往往小朋友的問題都是源於家長,因此治療小朋友的同時,最重要需要家長的參與和協同,方可幫助整個家庭的模式有所改變。

     

  31. 治療過程會分那些階段?
    治療過程會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評估 (Assessment)
          透過交談詳細了解受助者的處境及個人狀況,透過初步掌握資料進行分析,幫助受助者理解問題
          的導因和建議治療的方法。接著與受助者一起制訂輔導方向和目標。如果覺得受助者的情況需要
          額外支援,亦會轉介加入其他專業服務,例如:精神科醫生,或小組治療。

    2)輔導 (Counseling)
          心理治療都是一個心理復元的過程,過程中透過輔導員或治療師與受助者建立同行者的關係,輔
          導員會集中協助受助者找出問題背後更深的癥結,透過深入了解和共嗚, 讓受助者可以從另一個
          角度看清楚自己和周圍的情況,內在的感受和不被理解的部份得以被接納、被看見,被明白,被
          理解,以至可以表達自己,更清楚前面的路向和找到更多的選擇和出路。因此,這個階段會維持
          一段日子,以同行者的身份與並與受助者,一起訂立一些短期或長期行動,改善情況,並有需要
          時會調整輔導目標及方向。

    3)檢討 (Evaluation)
          當受助者的狀況穩定,輔導員會與受助者一起討論結束輔導的時間,並與受助者檢討輔導成效,
          確保受助者情況理想。

     

  32. 輔導點樣幫助到我?同一般搵朋友傾有咩唔同?
    輔導員有專業的培訓,不只是有同理心,可以心同感受受助者的內心狀態,甚至可以梳理內心說不出的感受和需要,得到深度的共鳴,感受真的有人明白自己,這種技巧和能力必須是受過訓練的輔導或心理學家才能夠提供,一般的朋友多數能夠以自己的經歷去共鳴受助者的相同,但是未必能夠提供出路,也未必能夠共鳴深度未能說出的盲點。

     

  33. 見了輔導就可以不用看精神科醫生亦不用食藥?
    輔導及精神科藥物可以同時並用,特別當一個人進入情緒進入危險崩潰的臨界點,藥物的幫助是非常重要,因為藥物可以在短短數天之內幫助一個人可以調節睡眠、情緒狀態及身體反應,可以繼續應付生活上的不同要求。 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心理輔導/治療卻是解決人心靈根源的問題,因此當人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後,心理狀況的心結也慢慢舒緩後,可能藥物就可以漸漸減少,甚至停止,這必須經過精神科醫生的調配安排,按身體及精神的狀況而作出判斷。

     

  34. 心理輔導不提過去,努力面對將來,正面看人生就可以了,是嗎?
    正向思考對人有很多好處,所以產生正向心理學的學派, 雖然正面樂觀是理想生活健康的指標,但是真正的樂觀與過度表面化的樂觀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樂觀由衷於心底,卻不是由於壓抑自己的負面想法而造成的 。要在現實生活中保持正向思維,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學家Sophie Lazarus從他的臨床經驗歸納出類似的結論:「我們心中產生的第一道情緒通常不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因,隨之而來,帶著自我檢討的第二反應才是關鍵。」;他認為:「人們常被告誡要『避免負面情緒』,久而久之養成壓抑、忽略壞心情的習慣,進而累積成壓力,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因此, 接納自己真實的情緒才是可以令自己正面樂觀看待生活每一天。

     

  35. 非約見時間,遇到危急時,輔導員點樣支援案主?
    一般輔導員會給予一個遇到危急時的支援方法,本中心的WhatsApp 也能提供即時幫助,例如: 立刻約輔導員聯絡案主緊急約見或電話/網上約談,如果輔導員因為特別情況未能提供支援,中心會委派另一位輔導員急忙約見或約談, 讓案主得到即時的幫助。如果情況發生在半夜,中心或輔導員未能即時收到案主的訊息,請立刻致電 :
    撤馬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24小時)
    生命熱線 2382-0000 (24小時)
    協青社 90881023 (24小時)
    生命熱線青少年(24歲以下)專線 2382 0777 (14:00-02:00)

     

  36. 如果面談之後,離開時仍感不舒服或者情緒更差,怎麼辦?
    如果面談之後覺得情緒更差或不舒服,必須立刻聯絡輔導員或本中心,幫忙以致我們可以立刻跟進請輔導員跟進你的情況,幫助你了解有什麼發生了什麼狀況,及如何處理? 可能作一個緊急約見, 另案主覺得有支援,不怕面對自己不好的情緒, 並且建議受助者可以報本中心推薦的情緒課程,學習自助情緒技巧,幫助自己隨時可以自助。

     

  37. 你們用什麼方法去醫人?
    我們採用最新心理學實證的治療技巧,包括: 情緒取向治療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 、生命自覺 , 本中心的治療方法較為前衛及高效能,志在幫助 困擾者早日康復, 做返真正的自己。

     

  38. 點樣可以快啲得到醫好呀?我有情緒病咗咁多年,返唔到工,還有希望嗎?我好想快啲好番,補償番過去損失的日子!
    情緒病是可以好返的,只要我們願意面對情緒病背後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一些過去不想面對的創傷或不想面對真實的自己的一面, 其實情緒病的起因,是因為 我們不想接納內在不愉快的情緒,而產生了防衛機制壓抑或否認內在的情緒,而導致情緒系統失調, 如果只是靠藥物或運動去舒緩自己,而不解決真正不敢面對的情緒, 就會一直拖延遲遲不能好返,所以只要願意 真實面對自己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情緒病一定會有好轉,亦可以有機會好返。

     

  39. 如果輔導過程中,不滿輔導員,應該怎樣處理?可以換人嗎?
    絕對可以換人,因為輔導員各有不同的取向和做法, 輔導員和受助者必須要夾,所以如果覺得輔導員令你感到不滿或得不到幫助,可以向本中心職員提出需要更換輔導員,我們會 同中理解和協助,幫助你得到最好的支援。

     

  40. 聖經話忘記背後,點解你地要挖掘返過去嘅事同原生家庭?我唔想面對過去嘅驚同痛苦,向前看你可以囉!
    向前看是好的,但是生活中很多的問題或困難導致每天的情緒起起伏伏,又不能控制,好辛苦。有些人奇怪為什麼自己如此敏感, 對小小事都會有很大的反應,相對其他人又冇咁介意,這個問題是因為過去有曾經受傷的經歷,未得處理,導致類似的情況再出現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會比其他人多,因為不只是一次發生,而是由過去到現在,發生了很多次,所以情緒有累積性,變成忍無可忍,情緒會比其他人更為激動。

     

  41. 如果我仍然繼續不理會自己的情緒,跌入危險崩潰的臨界點後會點?
    當情緒陷入崩潰的臨界點,基本上整個人就好似人在心不在焉、有點似機械人、好麻木、冇感覺、冇力兼顧日常生活的活動、甚至起不了床、覺得人生無意義、甚至唔想聯絡人或者做平時喜歡的活動。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有以上部份以上的症狀,表示你開始進入了臨界點,所以需要盡快去找幫助,不要讓自己繼續的沉下去,如果去到臨界點的話,可能連尋找幫助的能力也失去了,甚至不想再生活在這個世上。

     

  42. 幾時需要搵輔導,幾時搵朋友傾吓?
    輔導員和朋友是不同層次的幫助,朋友主要是一個支持的和陪伴的層次,但是輔導員是 治療層次的幫助,可以指出盲點、感覺被明白、被接納、被肯定 和被挑戰。 最理想是有輔導員的幫助,同時有朋友的支持和陪伴,兩個層次一同成為改變的力量和動力。

     

  43. 如何理解輔導過程是否在進步?
    輔導的歷程是由淺至深,慢慢進入,所以並非有如藥物一般,吃了就會越來越好。最初輔導的歷程,因為感受被明白了,以及了解自己的狀況,因此,會感到有出路和支持,一般都會有好轉的,但是漸漸進深去處理深層的問題時,可能會引發一些潛藏痛苦的情緒,一旦被接觸後,可能會比起初的狀況更差,但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情況,並且也正正是排毒的好機會。藉此可以因表達和抒發得到釋放!

     

  44. 有輔導房出租嗎?
    有輔導房出租,不只是場地的租借,而是包括整個服務流程,包括:會談開始時,代為接待個案,並選定會談室;會談結束後,工作人員會代為收取會談費,若需要預約下次會談,也可同時代為預約。也有活動室出租, 可作小組治療、教學課程、會議、小型講座等用途,適合不同團體或私人租用!位處銅鑼灣商業核心地段,毗鄰港鐵站,有興趣租用本中心場地,歡迎與我們
    WhatsApp 9514-4925聯絡。

     

  45. 如果有自閉症 / 亞氏保加症,點樣找幫助?
    首先需要作一個評估專業評估,看看是否真的有自閉/亞氏保加症。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展障礙,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 〔固執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按其嚴重程度和徵狀種類可分為自閉症、自閉症傾向和亞氏保加症 〔Asperger’s Syndrome〕。基本上,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溝通障礙,社交發展與人際關係障礙及刻板的興趣、行為模式。 最重要就是正面去面對這個問題,很多家長知為孩子還小,過多兩年大個啲就自然會化解,這個諗法是缺乏認知,而造成拖延孩子得到正確治療最大問題。

    如何治療「自閉症 / 亞氏保加症」更多詳情:https://www.connexion.com.hk/ch-autism-asperger

     

  46. 如果有自殺的念頭,應該點樣做?
    自殺的念頭是源自於人生太痛苦,死是一個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因此,當你想有死的念頭的時候,表示你已經諗唔到如何解決你嘅問題,而痛苦仍然煎熬着你,所以就想離開你嘅世界,因此你必須尋找人去幫助自己,因為人總有自己的盲點,這個世界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嘗試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可以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很多時候,當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有人支持自己之後,往往問題就會有一個新的導向,和迎刃而解的機會。 以下是二十四小時電話輔導熱線,可以幫助你在最無助的時候可以得到支持和安慰: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中文及多種語言) 2896 0000
             生命熱線: 2382 0000
             明愛向晴 18288 
             協青社 9088 1023 
             利民會 3512 2626 
             東華三院芷若園 18281

     

  47. 點知道自己有強迫症? 定係過分嚴謹或小心?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每五十個人之中,約有一個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會患上強迫症。男女的發病率相等。很多兒童都有輕微的「強迫」行為,例如很仔細地擺放他們的玩具或避免踏在行人道的縫隙上,這些行為常常隨著他們長大而消失。成年的強迫症常常在青年時或廿歲出頭時開始,而男性普遍比女性早發病,但患者常常在患病多年後才去求助。

    患者受強迫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思想及/或行為。這些強迫思想和行為的範圍很廣泛,由不停洗手到不停蒐集不需要的東西,甚至一些關於宗教、性或者暴力的衝動等等。患者知道這樣沒有必要,但卻不能擺脫這些思想和行為,所消耗的時間可能愈來愈長,對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情緒上的困擾,以致經濟上的損失。

    強迫症有三個主要的部分:強迫思想、強迫行為和伴隨的緊張情緒。

    強迫思想是指一些不斷重複的思想。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思想是多餘的、不理性的,但卻阻止不了這些思想的出現,並覺得非常厭惡。常見的強迫思想有反覆思索、懷疑和「儀式」,例如無休止地跟自己爭論做不做一些事情,懷疑你的車子曾輾過行人或沒有鎖好門窗、或者要不斷確定一些事物有沒有跟著絕對正確的程序或擺放在平衡或正確的位置。有些患者會在腦海中不斷浮現一些纏繞的思想或影像,例如一些令人不愉快,震驚或褻瀆的單字、短句或押韻句;或擔心做出一些和你的性格完全不符的暴力或色情行為。患者雖然知道這些想法並不合理,但就是感覺不能擺脫這些思想。最初強迫思想的清晰度或真確性可能因人而異,但隨著病情更深,患者可能會因為這些思想變得愈來愈困擾,甚至無法應付日常的生活,並造成其他人的誤解。

    有些強迫症患者可能有強迫行為。有些是純粹感到必須去做某些行為而進行這些「儀式」,有些則因為希望減少強迫思想帶來的緊張,或想像可以阻止一些不幸的事情發生而進行強迫行為。常見的強迫行為包括逃避、檢查、蒐集、固定的程序 (例如經常洗手、很慢和很小心地做事)、安慰 (重複要求別人告訴你每件事都很妥當) 和「糾正」強迫思想(例如透過數數、重重複複地說一個特別的字、離開房間前要接觸某件東西若干次,以「中和」、清除那些使你困擾或不快的思想或影像)。這樣做要用很多時間,以致患者很久才能外出或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甚至引起一些其他身體的問題(例如經常洗手會導致皮膚發炎)。

    伴隨這些強迫思想和行為,強迫症患者通常亦會感到緊張、焦慮、害怕、內疚、厭惡或抑鬱。這些病徵包括上述的強迫思想和行為。這些強迫思想是重複的、入侵的、在正常範圍之外的,並造成顯著的緊張或困擾。同樣地,強迫症患者覺得自己必須要進行強迫行為以減輕其心理壓力,但他們同時亦覺得這些思想和行為是不合理的、過量的,而且非常耗時,造成患者在社交上、工作上、學業上、家庭上或其他方面的損害。一般人有時都會有一些強迫的思想或行為,例如相信某些數字是「幸運數字」,做某些重要的事情前要做某些儀式,但通常都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其他類型的精神問題,如身體變型症、疑病症、拔毛癖、妥瑞氏症,他們的患者可能都有一些重複的擔心或行為,但卻跟強迫症有不同的成因。強迫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雖然他們亦有強迫思想和行為,但他們並不覺得不合理,甚至樂於從事這些行為。另外,有些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好像患上強迫症,原因是他們喜歡事物不改變,和喜歡重複地做某些事來減少焦慮。而有些抑鬱症或者其他焦慮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現強迫思想和行為,但不是他們的主要病徵。

    如何治療「強迫症」 更多詳情 : https://www.connexion.com.hk/ch-anxiety-phobia

     

  48. 你有失眠的困擾嗎?       
    失眠是身體、心理互相影響的疾病, 基本上未能進入睡眠的情況是因為身體及情緒未能夠放鬆,往往 能被一些潛意識的情緒所影響,例如: 有些令人焦慮或壓力的情況可能會晚上開始睡不著,如果白天覺得疲憊又拿來補眠,會容易開始了失眠的惡性循環, 特別是焦慮會繼續失眠的話,失眠的情形可能會 更加嚴重。

    因為突然面對的壓力而失眠是經常性會發生的,只要事情過去了,睡眠就自然回復正常。但是最大問題的是長期失眠的人,往往找 是找不到失眠的原因,就算去留意失眠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一般都是生活上雜亂的事情,自己又不覺得有什麼情緒或壓力,只是睡不着而已。這種情況往往反射可能潛在的深入 困擾而自己也不知道的,所以感到費解,無從入手。因此會想去吃失眠的藥,希望能夠睡眠,但是往往這種藥有上癮性,並且越吃的份量要越多,不然就沒有效用。就算吃了安眠藥也還是沒辦法長期維持好的睡眠品質?其實安眠藥雖然有它的療效在,但失眠是個「行為」和「想法」這兩件事情引起的睡眠疾患,光靠藥物很難根治,失眠的情形也容易再次發生。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全台失眠的盛行率約為11.3%,約有兩百五十萬人飽受慢性失眠之苦。台灣一年吃下約3.2億顆安眠藥,雖然藥物治療在短期內可能有明顯效果,不過長期效果卻會越來越差。失眠的人通常不只是睡眠出了問題,跟日常作息、心理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長期失眠會導致:

               記憶力下降、無法專注

               身體發炎反應

               免疫力下降

               內分泌失調

               暈眩、平衡感不佳

               提升中風、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失智症風險     
 

    失眠背後真正的問題,往往是自己不意識的負面情緒,尤其是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人,往往在白天的時
    候感到沒有什麼情緒問題,就是可能被壓抑後不自覺,當人躺在床上的時候,防衛機制放鬆了,困擾的
    感受自然的浮現令自己不能完全放鬆,因此最佳治療方法,是藉着心理 治療或輔導 接觸自己可能被壓
    力的情況,嘗試去接納他們,會減少他們的困擾。

49. 如果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怎麼辦?

      小孩子經常「周身郁、冇時停」往往是「專注不足」導致,卻容易被標籤為「百厭星」,給孩子貼上.        負面標籤。更加導致情緒低落,亂發脾氣,更無法集中精神「坐定定」學習,學習力自然降低。究竟

      點樣分辨小朋友是百厭,或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問題?

      專注力弱的症狀: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比同齡的兒童較難維持專 注力或投入活動。他們容易受周圍

      環境影響而分心。他們不留心 聆聽,表現心不在焉,難以按照指示做事。他們做事缺乏條理, 比較

      善忘,常欠帶或遺失物件。

      過度活躍∕行為衝動的症狀:
      與同齡兒童比較,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活動量較高,經常離開座位、四處走動,或在. 

      座位內扭動身體,難以保持安坐。他們說話較多,難以安靜地進行活動。他們欠耐性、行為 較衝動,

      難以排隊或輪候。他們亦喜歡插嘴或搶著回答問題。

      如何治療「ADHD」更多詳情:https://www.connexion.com.hk/ch-adhd-attention

 

50. 甚麼是沙盤遊戲治療?

      這 是 以 JUNG 心 理 學 原 理 為 基 礎 的 心 理 治 療 , 治 療 的 創 造 和 象 徵 形 式 是 透 過 營 造 的

   「 自 由 和 保 護 的 空 間 」 , 在 沙 子 , 水 和 沙 具 運 用 在 富 有 創 意 的 意 象 中 。 沙 盤 的 創 作

     反 映 了 遊 戲 者 內 心 深 處 意 識 和 潛 意 識 之 間 的 對 話, 這 對 話 啟 動 遊 戲 者 內 心 的 心 靈 和

     給 與 潛 意 識 表 達 和 被 明 白 的 空 間 。 治 療 過 程 會 幫 助 心 理 和 人 格 的 發 展 , 尤 其 適 用 於

     小 孩 或 難 於 表 達 或 自 我 意 識 較 為 隱 藏 的 人 。

bottom of page